News Detail

MIT Technology Review Innovators Under 35

Jan. 21, 2019

从 1999 年开始,每一年《麻省理工科技评论》都会选出一批 35 岁以下最具有创新性与影响力的科学家、科研工作者、科技创业者,他们是发明家(Inventors)、创业家(Entrepreneurs)、远见者(Visionaries)、人文关怀者(Humanitarians)及先锋者(Pioneers),这就是许多人知道的:省理工科技评论》“全球 35 位 35 岁以下科技创新青年” (MIT Technology Review Innovators Under 35)。

多年之后回头来看,这些在当时都不满 35 岁的年青人,在他们之中有许多人,改变了我们现在认知的世界样貌。


比如说 1999 年,《麻省理工科技评论》选出了马克·安德森(Mark Anderson),他是网景(Netscape)网络浏览器的创造者,而今他是全球知名的新兴科技投资人,那一年,我们也选出了杨致远,他创立的 Yahoo(雅虎)后来成为全球的最大互联网公司。这一年,他们都还不到 30 岁。


2002 年那一年,《麻省理工科技评论》选出了拉里·佩奇(Larry Page)、谢尔盖·布林(Sergey Brin),这两位在当时刚创业 2、3 年的年轻创业家,成就了如今我们看到的谷歌帝国,而同一年上榜的还有一个当时没有太多人知道的名字,来自 IBM 的半导体科学家苏姿丰(Lisa Su),在 20 年之后,她成为全球 CPU 巨头 AMD 的 CEO,带领 AMD 再攀高峰。




而在 2007 年榜单上,出现了一个名字马克·扎克伯格(Mark Zuckberg),他创立了 Facebook,这一年,他只有 23 岁。


2008 年,我们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新兴科技时代,发展已超过半世纪的人工智能再度出现在世人眼前,而这一年,如今致力于 AI 落地应用教育推广的吴恩达(Andrew Ng),正是 2008 年榜单的获奖者。


2014 年,基因科学研究出现了巨大的飞跃突破,CRISPR 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,是一场前所未见的科学变革的起点,被认为是全球 CRISPR 顶尖研究者、开启之后全球基因编辑研究加速发展的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张锋,就是这一年的上榜者之一。


许多人会问:要如何定义一个时代?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,或许就在这群 35 岁以下的发明家(Inventors)、创业家(Entrepreneurs)、远见者(Visionaries)、人文关怀者(Humanitarians)及先锋者(Pioneers)身上,他们的创新、好奇、坚持、灵感、勇气,将会提前告诉我们未来世界的样貌,因为,在每一位 IU35 身后,都蕴涵着开启一个全新时代的可能。


而从 2017 年起,《麻省理工科技评论》“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”榜单正式落地中国。2018 年 1 月 30 日,第一届中国区“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”获奖人名单首度揭晓,这其中有来自独角兽新创业企业的青年创业家、有站在科研领域最前沿的顶尖青年科学家、有多年来持续在默默耕耘、希望通过科学与科技的力量改变世界面貌的科研工作者。


一如过去 20 年来的坚持,《麻省理工科技评论》评选”全球 35 位 35 岁以下科技创新青年”榜单的目的,不是为了追捧已广为人知的明星,而是要让更多值得被看见的科学家、科研工作者、科技创业家,被更多人认识、理解、支持,进而得以聚集更多的能量,改变这个世界的未来。


而经过一年,2017 年榜单中的获奖人在各自的领域更加发光发热,在此其中,不论是从创业新星成为超级独角兽的创业者,在脑机接口领域不断研究创新进而感动、震撼无数人的科技创新者,又或者是,以人工智能科研成果落地转化、进而带动产业巨头与行业应用百花齐放的科研工作者们,当然还有持续提出突破性研成果领跑世界的科学家们。


在 2017 年,我们选出了 35 位值得被看见的中国科技创新青年,而在 2018 年,我们不忘初心,更加努力要让这份榜单迸发出更大的能量。


2018 年 3 月 12 日,DeepTech 与《麻省理工科技评论》共同启动“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”中国区 2018 年榜单评选流程,经过长达 9 个月的时间、50 位来自中国与全球顶尖学术研究单位、企业集团、投资机构重量级评委团、以及《麻省理工科技评论》中美编辑部的缜密评选程序,于 2019 年 1 月 21 日北京国贸大酒店举行由梅赛德斯-奔驰特别呈现的《麻省理工科技评论》中国区“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”颁奖典礼上,正式公布 2018 年获奖人名单。



在 2018 年的《麻省理工科技评论》“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”中国区榜单中,我们看到更多创新科研力量的崛起,也看到更多跨学科、跨领域、并且对于落地应用有更强烈企图心与使命感的科研创新出现,这其中涵盖人工智能研究与应用、NLP、脑科学、新材料、新能源、生命科学、生物科技、自动驾驶等多个不同领域。


相较于 2017 年的榜单,有多位来自创业公司的获奖人,在 2018 年的榜单上,我们则是看到更多在产业生态里坚持科研使命的获奖人,也看到更多散布在海内外顶尖学术机构的科学家们,用外人眼中的十年寒窗、自身却不改初心的坚持努力,取得了世界级标竿成就的科研成果,这其中有超过半数以上的获奖者,都取得了世界级的突破性研究成果与发现。